首页

当前位置: 首页 - 学术要闻 - 正文

学术要闻

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安德明教授做客“三峡•求索大讲坛”

本网讯(通讯员 曲樊樊/文 吴志勇/图) 6月23日,由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院主办、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的“三峡·求索大讲坛”第51讲在智库报告厅举行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、博士生导师安德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“作为交流方法的讲故事”的学术报告。报告会由学校党委常委、党委宣传部部长张锐主持。文学与传媒学院百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本次报告。

安德明教授指出,“讲故事”已不仅是具体民间文学的讲述活动,其本身以具体故事讲述和表演行为所蕴含的基本属性为特点,被赋予了超越特定讲述行为的象征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,构成了面向当代、面向新形势下的实际需要的重要交流形式。

安德明教授以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和《一千零一夜》等故事为例,阐述了“讲故事”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强大力量,亦可作为特殊交流方式和生存策略而产生奇效;通过列举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圣经》指出“讲故事”构成了许多经典文献或宏大叙事赖以行文并得以传世的基础。安德明教授认为故事讲述形式所蕴含的质朴性与亲和力,为强化思想言说的实在性和神圣性奠定了深厚基础。

安德明教授结合自己的调查事例,阐释了交流视角下讲故事的内在机制必然包含四个要素:交流双方之间要有相关故事讲述共同话题、立场、态度,以及共同认可的交流氛围;交流各方拥有共同的语言,既指相互理解、共同使用的言语,也包括相互认可和接受的言说模式,这种模式是亲近、平和、平等、趋向于积极沟通交流的;交流各方了解和掌握相同的语料库;交流各方拥有共同的修辞策略和象征体系。

安德明教授指出,“讲故事”的交流方式为交流各方达成最大程度地妥协奠定了重要基础。在当前国际社会面临诸多新的矛盾与挑战的情形下,“讲故事”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,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不同群体、不同民族交流的一种新视角。

文学与传媒学院彭红卫教授结合报告心得对此次学术报告作了评议,并感谢安德明教授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。在交流互动环节,安德明教授对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详尽解答。

主讲人介绍:

安德明,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(主持工作)、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、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和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(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olklore Societies)副主席等,曾兼任《民间文化论坛》主编。先后受国家留学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资助,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(2000-2001)和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(2006-2007;2019-2020)做访问学者,并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(2014)和台湾东华大学(2016)任客座教授。出版有《家乡民俗学中国民间文学史谚语卷》、Handbookof Chinese Mythology等中英文专著及译著8部(含合著、合译3部) ,发表中外文论文、译文等100余篇。


 
  • 官方微信

  • 官方微博

  • 抖音